论文读后感
学校申报了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关键能力的能动学习范式研究》,本人非常想参与其中,可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对关键能力、能动学习和范式研究这些关键词心中有诸多不解,正巧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几篇与关键能力、课堂转型有关的研究性论文,其中给我启发性最大的当属曹一鸣和王振平发表于《课程与教学》的《基于学生数学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研究》和钟启泉教授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上的一篇《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这对我理解待研课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本人任教数学学科,对课题中的“关键能力”有很多的想法,在数学核心素养扑面而来的当下,很多老师对核心素养还没有完全理解,“关键能力”又悄然崛起,它俩是一回事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这些研究论文。其实学习之后才发现,这两者并非矛盾,实则目标一致。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从国际上看,虽然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关注学生面向未来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者一项基本指导思想是获得普遍认同的。根据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数学关键能力。并进一步指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一界定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与2016年9月16日教育部项目组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相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将核心素养定位为立足于全面发展的人,这显然因过于宽泛而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非议多多。《意见》中提出的四种关键能力,既符合了时代发展要求,更具有实践操作性,易于在实践中落地。但如果让关键能力取代核心素养未免失之偏颇。因为,虽然国际教育及国内学界关于核心素养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但有一点是普遍认同的,那就是核心素养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这一界定,核心素养包含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必备品格,二是关键能力。《意见》中强调了关键能力,却对必备品格只字未提,能说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是一回事吗?第三,什么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培养关键能力,还包括培养必备品格,如责任感、事业心、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性格、良好的处世心态及协作精神等。在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核心素养才能获得综合效应。所以“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并不是一回事。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